屏東縣獅子鄉|內獅村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 人類學組共通欄位 || 聚落資料庫 || Union Catalogs of Digital Archives, Taiwan
聚落中文名稱:內獅村
聚落原住民語名稱:kacedas
本村現位於南勢湖溪出口左岸山麓,由四個部落在民國29年到38年之間,陸續遷移至現址所形成。日據時代本村稱為內獅頭。本村設有內獅國小,位置在南迴鐵路與屏鵝公路之間,交通便利,本校足球隊曾多次參加國際比賽,獲得佳績,為國爭光。
聚落平均標高:0、1068
葉神保 || 排灣族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 || 2002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獅村為新興村落,有156戶703人(簡榮聰1996:612),分為兩個社區,一為本村北邊之小內獅,二為南邊之大內獅。居民全為內文社群社人,以內、外獅頭社兩地為主,部分內文社、中文社的人是隨親人移住本地。民國三十五年遷徙本村時以漢人習用之「內獅」稱之。內文社內獅頭目Qaveleng居住此地,然而在日本殖民統治之皇民化政策下失去其影響力。 小內獅的居民有來自旁武雁社人十五戶、巴卡羅社二十四戶、內獅頭社兩戶。大內獅的居民則來自旁武雁社四戶、巴卡羅社七戶、內獅頭社四十七戶、霧里乙社十七戶、外文社四戶、內文社三戶、外獅頭社十九戶。 本地因地緣關係、距平地近,自荷蘭、清朝、日本時期接觸外來族群,清朝在此設立學堂,至日治時期也是內文社群最高學府所在地。明治三十五年日本政府在此實施「定耕農業計畫」,教導水稻種植,顯現此地居民較其他內文社群居民更早接觸外力的事實。然因漢人佔地,內獅居民不得不退居山腳下。
**有關內獅村之口述史
蘇桂桃(Ljumeg Rusivavan,民國二十二年生)
明春花(民國八年生)
我們於民國三十八年遷居此地,因為與平地距離太遠,購物不便,且坡度很大,當時所有居民大都已下山遷徙,唯獨我們家因家父不願意下山移住,他說:「這裡是我們生長的地方,為什麼要離開!」我兄長不斷的哀求說:「僅有我們這一家,這裡太寂寞了!祭場陰森森,夜間怪聲處處,我們小孩覺得怪恐怖,且汲水處遠,實在不方便。」父親拗不過我們的哀求,只好答應下山移住本地,其實,當初日本世紀化,把我們遷徙至枋山溪和草山溪下游的河階平地,也曾經發動內獅區的社民,開墾闢建水田,並計畫遷村後,再按人口數分配,未料到日本戰敗,枋山和南勢湖的人說這是他們的地,因此各自強佔,我們只好退至山腳下興建部落,為了生活,在村落的附近墾作不毛之地,而平地人因此不滿足,還強佔比鄰本村原日本糖業公司的土地,及今日本村下方南迴鐵路兩旁的土地。本村移住民多,土地狹小,為了能吃到白米飯,紛紛移住牡丹鄉,開闢水田,種植水稻,因此移住牡丹鄉的社民很多,大都分佈在今日石門、大梅、笳芝路等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