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

國立臺灣博物館放映

National Taiwan Museum Poster: National Taiwan Museum Poster

《重現過去.紀錄人發聲》

1930年,在那民智未開的年代,攝影還是新興技術。為了紀錄時事、文化,台北帝國大學留下了最早學術研究的影片紀錄,開啟後人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

讓我們藉著簡單的影像紀錄,隨著人類學者的研究腳步,深入原住民的部落,認識深耕臺灣的在地人。邀請您與我們一同關心、體會臺灣民族誌的興起,建立起友善互動的情誼。

屏東縣獅子鄉|內文村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 人類學組共通欄位 || 聚落資料庫 || Union Catalogs of Digital Archives, Taiwan

聚落中文名稱:內文村
聚落原住民語名稱:tjakuvukuvulj
本村現在位於楓港溪上游左岸,楓港溪與里仁溪分水嶺西方約1公里的地方,分為內文一巷、內文二巷、及內海三個部落。本村往昔有四個聚落組合而成,原居住在枋山溪支流內文溪左右岸,是一個歷史悠久、勢力龐大的部落,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過光復之後,因為原址不利農業,民國37年間村民公議遷村事宜,自37年4月至39年10月間,分批移住。除大部分移至現址外,約有四十戶一百六十人,約八戶分別遷往現在楓林、內獅、獅子、牡丹、南世等村,兩大頭目家族也分別遷至牡丹鄉東源村及獅子村中心崙部落。此外,自民國37年到73年止,約有十戶居民由草埔村遷入本村。本村位於深山中,靠南迴公路以外聯絡,交通並不便,青壯年都外出工作,留在村中只有老人、小孩。受氣候影響,本村附近有濕地、沼澤與雨林等熱帶才有的地形,是為一大特色。
聚落平均標高:179、665

[臺灣日日新報] 臺博期間蕃人懇談會

日文:19350914|07-本刊|わが理蕃史上劃期的な會合六種族の蕃人代表初めて島都で顏合せ臺博開催を好機に高砂族青年團幹部懇談會

漢文:19350915|08-本刊|臺博期間蕃人懇談會
 
督府理蕃課趁始政四十週年臺灣博覽會。開于台北之機。按十月上旬。在明石町警察會館。開高砂族青年團幹部懇談會。現正準備中。參集者。即太野如。獅西卓。武崙諸粵巴以瓦。野美六種族云。

內文社群大事紀

參考資料:

葉神保,《排灣族caqovoqovolj (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2。

1661
荷蘭人300名攻打內獅頭社
部分人趁勢攻打內文社(caqovoqovoqlj/tjuauvuuvulj)社
內文社具優勢位置與人力反擊,荷人僅餘三名敗走

1642
荷蘭人Traudenius率領353位遠征軍往臺灣東部探尋金礦
回程取道大龜文返回大員

屏東縣獅子鄉|南世村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 人類學組共通欄位 || 聚落資料庫 || Union Catalogs of Digital Archives, Taiwan

聚落中文名稱:南世村
聚落原住民語名稱:tjaljazavia

本村現位於南勢湖溪流出山岳地帶河口右岸,係由三個部落所構成,於民國29年移住稱為「田仔內」之處,民國39年在遷移至現址。至民國42年,又有約三十五人由古華村遷入。本村附近有南世湖溪,村民現在將其規劃了機車越野、溯溪的行程,遊客可以藉此在深谷小徑中進行探險之旅。上游處的南世湖溪瀑布相當雄偉,形勢險要,有上下兩層,水流自100公尺直衝而下,是天然SPA的最佳選擇,在酷熱的恆春半島是極佳的消暑據點。

聚落平均標高:1、1225

五年祭:排灣族的祭禮

童元昭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多數的排灣族社會都或曾舉辦五年祭(Maljeveq)。五年祭與排灣族人的遷徙歷史相關。學者相信五年祭以佳平為中心,聚落依序舉辦。舉辦的順序反映出遷徙的先後。祖靈由北大武山棲息處出發,由北往南,自西以東,探訪各聚落。由神話與經語上看,也可以說五年祭是人神之間的盟約。人重演神所教導的儀式。排灣族人面對多種的外在影響,五年祭的舉行也受到波及,僅有古樓與土坂兩地未曾間斷五年祭的律動。本影片留下了內文社(Caqovoqovolj)於 1934年所舉辦的五年祭的蹤跡。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由講座助教宮本延人於1934年1月2日至7日之間赴當時的高雄州潮州郡內文社,現在的屏東縣獅子鄉實地參與五年 祭,以十六釐米攝影機並輔以相機,記錄下儀式的主要過程,留下了500呎的影片與36張照片。在日本政府多方改變傳統習俗的政策下,這一次五年祭也難免政府斧鑿的痕跡。

內文社位處刺桐腳溪支流的內文溪右岸之內文山山腰上,海拔約800公尺。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時有四十四戶,270人居住。人口雖少但勢力範圍極大。

影片放映與分享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成立以後,負責收藏與保管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的資料,包括當時日本學者到高雄州潮州郡內文社一帶拍攝的十六厘米影片與照片。 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計畫經費的支持之下,台大人類學系有幸得以在七十多年以後把《內文社五年祭》這一部影片帶回社區,讓內文社群的後人,可以親眼看到老人家年輕時候的生活。 內文社群二十三個部落多數在日本殖民時期至今經歷多次遷徙移動,現在多數居住於屏東縣獅子鄉、牡丹鄉以及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一帶,因此影像放映會便由這幾個村落開始進行,各場放映時間與地點如下:

屏東縣獅子鄉|獅子村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 人類學組共通欄位 || 聚落資料庫 || Union Catalogs of Digital Archives, Taiwan

聚落中文名稱:獅子村

聚落原住民語名稱:tjuvaw

本村現位於楓港溪與枋山溪之間,無名溪右岸之地,南距楓港約5公里。本村為民國35年後,由數個部落合併所組成。本村分為本部落及中心崙兩個聚落,因部落前有山狀似雄獅,故名為獅子村,後於曾改為和平村,民國82年又再改回獅子村。

聚落平均標高:0、901

 

葉神保 || 排灣族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 || 2002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村為散點聚居,有101戶58人(簡榮聰1996:612),居民全為內文社群之部落遷徙此地,分兩處生活圈,一為本村北方之中心崙,二為本村南方之獅子社區。

屏東縣獅子鄉|內獅村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 人類學組共通欄位 || 聚落資料庫 || Union Catalogs of Digital Archives, Taiwan

聚落中文名稱:內獅村

聚落原住民語名稱:kacedas

本村現位於南勢湖溪出口左岸山麓,由四個部落在民國29年到38年之間,陸續遷移至現址所形成。日據時代本村稱為內獅頭。本村設有內獅國小,位置在南迴鐵路與屏鵝公路之間,交通便利,本校足球隊曾多次參加國際比賽,獲得佳績,為國爭光。

聚落平均標高:0、1068

 

葉神保 || 排灣族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 || 2002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東縣達仁鄉|安朔村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 人類學組共通欄位 || 聚落資料庫 || Union Catalogs of Digital Archives, Taiwan

聚落中文名稱:安朔村(南田聚落)

聚落原住民語名稱:aljungic

本村分為安朔本村與復興社區兩部分,前者位於安朔溪左岸河階,後者則臨台9線南迴公路旁。 本村為達仁鄉治所在地。日據時代於此設阿塱衛駐在所,並於1933年建立阿塱衛社,其後有不同地域的排灣族(Paiwan)人陸續遷入本村。本村於民國36年依其語音簡稱「安朗」村,後因筆誤而成「安朔」村。村民除了外出工作以外,也種植小米、地瓜、芋頭及花生等傳統的旱作。往昔曾經種植過水稻,但南迴鐵路開通後,工程將安朔溪的溪水調往加羅板溪,因此水稻田不復見。村民曾以香茅草、香菇及甘蔗為主要農產,但已隨時代演變而沒落。本村設有安朔國小,學區含括鄰近的森永、南田兩村。

聚落平均標高:4、1102

 

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 人類學組共通欄位 || 聚落資料庫 || Union Catalogs of Digital Archives, Taiwan

聚落中文名稱:東源村

聚落原住民語名稱:malipa

本村位於牡丹溪上游右岸,地處牡丹村於旭海村之間。日據時期曾建水壩,涵養水源以利灌溉。四重溪流至牡丹溪之水源即來自此水壩,本村因為於牡丹村之東方,自與牡丹分村後便改名為東源。本村村民來源主要為日據時期由枋山溪上游的麻里巴部落移住而形成,往昔被稱為新牡丹社,此外亦有部分居民來自獅子鄉內文村,內文村二大頭目家系之一的邏發尼耀家即移住本村。後來還有來自三地門鄉、瑪家鄉的移民遷入。

聚落平均標高:34、520

內文社群影像檔案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於戰後承接日據時期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所藏有關排灣族內文社群之影像,包含了影片兩部以及照片三十四張。這些影片拍攝的時間分別為1932年與1934年,為宮本延人、古野清人於田野調查期間所拍攝。這些動靜態影像資料是早期使用影像調查的民族誌研究的珍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