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祭】臺灣博物館放映導言

臺灣博物館【記錄人發聲】放映|民國九十七年八月十六日


  • 【引言】

排灣族有一名為「五年祭」(maljeveq)的儀式

根據排灣族的神話與經語 五年祭是人與神之間的盟約
排灣人相信人死去之後 靈魂回到北大武山與祖靈同住
因此舉行五年祭恭請祖靈 並祈求來年豐收平安

祖靈由北大武山出發 由北往南、自西向東 依序探訪各個聚落
祖靈巡行各聚落約需五年 因此Maljeveq祭典習稱五年祭

排灣族五年祭祭祀分為 預祭、本祭與後祭
預祭在本祭之前六個月展開 後祭則持續至本祭後七個月才完成

排灣族五年祭規模盛大、祭事繁複
日本殖民時期的內文社五年祭 是當時排灣族中祭祀最為盛大者

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一月二日至七日 高雄州潮洲郡內文社舉行五年祭

任職於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的日籍助理宮本延人
帶領學生馬淵東一與學者古野清人南下拍攝內文社的五年祭
宮本延人一行人在內文社停留了七天 並留下難得的影像資料

  • 【1930年代的排灣族內文社與五年祭】

內文社位於莿桐腳溪支流內文溪 右岸海拔八百公尺的山腰上

排灣族內文社群(Caqovoqovolj) 即清代史冊所稱之「大龜文社」
三百年前荷蘭人進入此地 鄰近排灣部落便以內文社為核心
發展結盟合作的關係

根據影片拍攝前一年(西元1933年) 日本官方的人口統計
當時的內文社有四十四戶家庭 共兩百七十人

儘管人口不多 居住在內文社的兩大頭目家族
邏發尼耀(Ruvaniaw)與酋龍(Tjuleng) 對鄰近部落卻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內文社兩大頭目家族 統轄枋寮溪以南二十餘個部落 因此被稱為內文社群

內文社兩大家族各有來歷 邏發尼耀家族由來義社直接遷徙而來
酋龍家的祖先則自佳平 途經七佳、士文一路輾轉遷入內文社

日據時期開始 學者便指出五年祭的儀式反映了 排灣族的遷徙歷史與相互關係

五年祭祭典的週期之中 祖靈移動的路線 反映了排灣族各部落的遷徙先後

內文社五年祭的特出之處 在於同處於一部落的兩頭目家族
如何通過五年祭儀式 展現聲望與隸屬之部眾
並消弭五年來所累積的緊張關係

在宮本延人所記錄的五年祭本祭中
主要的儀式包括了恭請祖靈以及刺球

(在祭儀當天)邏發尼耀與酋龍兩家與所屬部眾各自準備刺球儀式所需的物品與祭桿 同時也在兩位頭目家前庭 分別舉行刺球儀式

在排灣族的傳統中 刺球儀式通常在頭目家前庭的首棚架旁
兩家頭目祭場上豎立的竹製祭桿 其數目反映了兩家族與從屬各部落的淵源

1934年的內文社五年祭 邏發尼耀家祭場有九支祭桿 酋龍家有十三支祭桿

刺球儀式中以祭桿穿過出草所得之首級 旨在宣告戰功與顯示威望
日本殖民臺灣之後 內文社人以相思樹皮製作的球取而代之

在五年祭祭儀部分 邏發尼耀與酋龍兩頭目家 各有進行祝禱與祈福儀式的巫師
1934年的五年祭 女巫師Taupele Cho同時擔任兩頭目家的女巫
五年祭本祭的最後 內文社的頭目共同迎接祖靈 宰殺乳豬並祈求降臨賜福

排灣族人在歷史中遭遇多重外力影響 內文社五年祭的舉行也不例外
五年祭本祭最後一夜 內文社人徹夜跳舞歌唱
宮本延人記錄了其中一首眾人即興唱答的歌謠  歌謠是這麼唱的

問:我們是不是應該按照古俗舉辦祭典?
答:是。按照祖先的遺訓辦好祭典。

問:盲目地全部按照古俗舉辦祭典豈不是毫無意義的作法?
答:不過,大家這樣一起唱才痛快啊。

問:我們延後辦祭典,這樣不會有問題吧?
答:現在有長官在旁指導,可以放心了。

問:我們把古時候遺留下來的陋習革除好嗎?
答:大家一塊兒歡樂吧。

問:修身齊家就不會做錯。我們不再犯錯好嗎?
答:我們都屬於兩個大頭目統領之下,不要再犯那種大錯。

問:既然已經明白事情的曲直是非,我們不要製造麻煩吧。
答:對於解決事端兩位大頭目都有默契,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宣導頭目的決定。

問:以後不可以再犯錯,大頭目會不斷宣示新的事,請大家遵守好嗎?
答:只要是大頭目的好命令,我們大家會遵從,仍請多多照顧。

藉由宮本延人拍攝的五年祭影片  我們得以一睹1930年代 排灣族社會生活的片段  以及內文社人對自身處境的思慮

宮本延人返回臺北後  將影片加上字卡剪輯成五年祭影片
並於同年南方土俗學會例會首次公開放映